**LIFE**TECH**NEWS**

Sunday, September 21, 2008

“中国模式”为何不好推广? - ZT

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,一个模式的推广,不仅要讲这个模式取得的成果——即作为要素之一的“What”;更重要的,是要讲清楚“How”——即这个成果是怎么取得的?

中国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社会成本。 社会成本是广义的,至少包括三大块。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;我暂不提人权怎样,单讲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就够了。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。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。

--------------全文如下-------------------
国际学术界——尤其是做发展研究的,包括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——在过去这些年里,常有一学者提出“中国模式”的概念。所谓“中国模式”,当然主要是指从中国开放改革3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一种发展路径。
客观地说,如果我们对中国过去的30年做一个研判,它确实在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个属于自独特模式。这个模式既不同于老牌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,也不同于二战以后日本、韩国等过的道路。当然,相比起来,“中国模式”同日本或韩国的模式,比同西方模式更加相近,但也不能等号。而且,“中国模式”又不同于冷战结束前的苏联和东欧的发展模式。
如果把上述三个参照系做一个比较,就会看到,中国在过去30年里,确实是没有完全照搬它的任何一个。至于中国本身的这个模式,该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概念去描述它,现在还是争议极大但这个模式的客观存在,不应有争议。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一点。
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是,国际上之所以很多人,特别是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学者越来越重视“中式”,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30年来,在严格意义的发展领域里(即不包括中国官方宣传夸张的些方面,比如说文化),确实取得了实在的成就。尽管海内外一部分人否认,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
看,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不可抹杀的,可以拿出确实的数据,不管是来自中国官方的数据,还是来自界银行、IMF,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、研究机构。尽管这些数据之间在统计口径或计算方式上差异,但对于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,基本上是有共识的。
国际上对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有质疑是长久的事。过去十几年,一些国际上有名的经济学家曾了多种间接的方法,试图检验中国官方数据的可靠性。虽然他们的有些估算把中国的实际GDP增了两三个百分点的折扣,即便如此,中国在过去30年间累积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。
然而吊诡之处在于,虽然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,虽然全球公众对“中国模式益关注,虽然一部分学者——既包括西方学者,也包括海外华人学者,也包括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更不用说中国官方雇佣的宣传员,一直试图把“中国模式”向世界推广,却麻烦重重。
推广中国模式,当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言;那些人均GDP比中国高出好多发达国家,中国模式没啥适用性。问题在于,就是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推销“中国模式”,仍然件很头疼的事情。我并非是中国道路的盲目赞许者,但作为一个中国学者,我也想在海外学术活动
中,能把中国的经验多做推广。但我发现这很难!我跟很多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都讨论过这个问题
——为什么难?
即使不提那些枯燥的统计数字,你只要每年有去中国进行一两次考察的机会,都能看到中国30“中国模式”为何不好推广?

来所取得的实在成就——看看那些高楼大厦、高速公路、工厂商场、城市广场、大坝电站,等等。这
些难道不是真的吗?
但是,你就是很难向世界推广中国模式。为什么?因为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,一个模式的推广,
不仅要讲这个模式取得的成果——即作为要素之一的“What”;更重要的,是要讲清楚“How”——即这
个成果是怎么取得的?
不少学者一开始对“中国模式”抱着很大的信心,但当他们分析到“How”这个关键环节时,就发现
很难再乐观地说下去。因为中国模式操作的过程和机制,涉及到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,这就是中国取
得高速经济发展所支付的巨大社会成本。我讲的社会成本是广义的,至少包括三大块。
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;我暂不提人权怎样,单讲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就够了。二是生态
环境的恶化。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;我现在还不提更高的政治改革等方面的内容,这些要是再提
上就更麻烦了。仅仅从这三个角度来讲,任何要向世界推广“中国模式”的学者,都绕不过这道门槛
——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成本是那么的巨大。
第一,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,有几个能像中国那样,这么多年来在“稳定压倒一切”的政策下,不
让所有的相对弱势民众——在这样那样的事件中遭遇不公正对待的工人、农民、小商贩、业主、污染
受害者、豆腐渣校舍倒塌的受害者、消费者等等——有依法组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会、农会、协会等
团体,进行集体谈判、讨回公道的常规渠道?国际上几十年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证实,如果劳工不能集
体同雇主谈判,无法就其工作条件、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讨价还价,就会处于一个异常脆弱、不堪
一击的地位。当劳工和雇主间出现严重的力量不对称时,政府的作为就变得非常关键。
一般来讲,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,即使政府不主动帮劳方与雇方进行谈判,如果工人自己组织起
来,找到途径——不管工人的组织叫什么,工会也好,行会也好,或者同乡会也好——那些地方政府
至少不能每次都去叫警察把工人抓起来,立刻强迫他们的组织解散。但在中国,这基本上是常规现
象,地方政府马上就会叫来保安、警察、甚至武警采取行动,有时还会使用重度暴力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二三十年来,全世界有相当程度的市场经济的国家里,还没有哪个国家(没有
市场化的国家不存在这些问题,如北朝鲜),不允许自我组织的劳方和资方进行谈判。只有中国很特
殊,会对这些全面管制到如此程度。几年前参加一个研讨会,国内学者提到一个实例,我最初还以为
是黑色幽默,后来问了好几个人,证实是真的,而且别的地方也常有。说是在大连,一家外资企业里
的工人要求加点工资,经过谈判,外方老板基本上对工人的合理要求让步了,可是地方政府竟然叫来
警察,把中方谈判代表抓了起来。无论从法律还是人道角度看,抓人都是荒唐的,因为工人不是用暴
力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去交涉。
在中国模式的发展中,工人还不是最弱势的,对农民更不公正。农民失地得不到适当补偿;农村
孩子考大学分数线比大城市的高;最苦最累的活大半是农民工做,而他们并不享有基本的公民权(比
如,奥运会设施建成了,奥运前把他们赶走)。顺口溜中国的“城市欧洲化,农村非洲化,两极大分化
”,描述的就是这种状况。

第二,中国高速发展的巨大生态代价。这一点,从国际上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,以及联合国、世
界银行、世界卫生组织等发表出来的指标都有证明。中国的环境问题之严重,在以前,大部分中国人
还没有鲜明的对照机会。这次北京奥运,就强烈对比出来了:北京没搬家,北京周围的省市没搬家,
中国北方的邻国也没搬家,但在奥运期间,北京的空气及整个环境是那么不同。这就说明,人为的环
境破坏的程度,是何等严峻。
中国的生态恶化,其中最严重的是全国水资源被污染。长期以来,中国官方媒体都讲,原因主要
归于中国人均水资源奇缺。德国的一个华人工程师查的数据表明,中国的水资源人均 2220立方米。
这和德国的水平相当,它是2170立方米,但所有去过德国的人都能看到,德国的环境多么好!仅从人
均水资源不充足来解释中国绝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是说不通的。南韩的人均水资源比中国的少多了,只
有1480立方米,但是我去过两次,看到的都是青山绿水。所以中国模式中,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巨大代
价是生态的恶化,这是无法抹杀的事实。
第三,中国模式的巨额行政成本。做公共管理研究的都知道,为了贯彻“GDP增长高于一切、稳定
压倒一切”的发展政策,中国的各级行政系统常常是不计成本的。县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,往往就是“
举县”去做;省市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,往往就是“举省举市”动员落实;国家级领导层定下一个大目
标,那当然就是“举国”动员落实。只要一“举”,其它的统统让路,代价超常难以计算。
中国3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,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很羡慕。但是,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一旦进入
第二个层次,说清楚这些成果是以怎样的综合社会代价取得的,就不好推广了。你能向别的国家明白
地说,“你要达到这种成果,一定要取消所有弱势群体组织起来,维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权利”吗?中国
的无权农民工、黑窑奴工、煤矿事故、拖欠工资这些,是相关产业“高效益”的重要原因,你能这么强
行地干,但你能向世界名正言顺地推荐吗?你能向那些来访的发展中国家人士开导说,要在短期内有
中国城市里那么漂亮的马路、绿地、豪华建筑,要开展有效的造新城运动,你们一定要敢于强制征
地,对农民耕地被剥夺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暴力冲突,要无情镇压。
推广一个模式不仅要讲其效果,更关键的是要讲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、方法产出这样的效果
的,不然别人无法操作。这就是欲推广“中国模式”的悖论,你仅仅看效果,确实非常显著,但你一讲
成本,就吓死人了。
北京奥运会对“中国模式”的惊人效果和惊人代价,做了绝妙的展示。全世界哪个国家能把奥运办
到这样宏大的规模?但不能忘了宏大后面的代价:中国正式公布的花费是448亿美元,这已经是雅典
2004奥运会的4倍,是悉尼2000奥运会的5倍多,而这个天文数字并不包括“举国动员、党政军工青
妇、各行各业都让路”的成本。比如,仅仅为了奥运开幕式上的鼓手队,就专门征招了一次兵,两年里
全职操练。全世界愿意花这么大代价办奥运的政府不少,但钱不够;全世界有财力这么办奥运的国家
很多,但不愿意,因为他们认为还有更值得花钱的领域。
所以,目击了宏大北京奥运会的伦敦市市长说,2012年他们的奥运会预算在93亿英镑(174亿
美元)以内,因为民主制和法治不允许办奥运不计成本,尽管英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:2007年它的
GDP总值2. 730 万亿美元,是中国的83. 2%;人均GDP是45300 美元,是中国的18. 4 倍。


回顾和反思中国30年来走过的路,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巨大成果,也不能抵赖产生这些成果的巨
大代价。目前中国从上到下正在大讲“科学发展观”,只有把这两个“巨大”都实事求是的放进去,才可
能在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中,创建良好的制度和政策,以不太长的时间,将前述的三大成本持续的降
下来。若是,才会使中国的发展不但成为可持续的,也是人道的。到了那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名正言
顺地向世界推广“中国模式”了。
注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
《丁学良回望30年》
未经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书面许可,对于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拥有版权和/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,任何人不得复制、
转载、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(或: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)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。已
经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